文章
  • 文章
搜索
德育之窗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李冰冰‖博罗县博艺学校
Shape1
Shape1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李冰冰‖博罗县博艺学校

随着新课改“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学校的教育目标从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逐渐地转向教书育人。小学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其受益终生。小学教师应当主动意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身体力行,积极开展教育。文章基于小学教学实践,首先指出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接下来探讨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希望能对活跃在一线的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助益。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思维的发展阶段,人生阅历不深,而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沿用已久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学习,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极易容易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他们将来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学教师应当秉承素质教育精神,发掘问题,积极主动创新,从多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1.家庭环境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个人素养及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今一部分父母仍秉承传统教育观念,着重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个人行为习惯的关注。也存在一部分自身综合素养薄弱的家长,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呈现于孩子面前,导致学生受其影响,阻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学校意识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核心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职能责任。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现今仍有一部分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学工作集中于学科知识教育、课堂纪律、日常行为等表层方向,缺乏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深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浮于表面,难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适得其反。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家庭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教师必须从集体教育入手,借助家庭的行为导向,奠定学生的基础。

教师应当积极组织行为习惯教育讲座、家长交流会等,促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发挥的榜样作用,引导家长主动做起,规范自身行为,杜绝因不良行为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导向作用。除家长个人素养外,家庭教育观念也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借助qq、微信等社交媒体,定期向学生家长推送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短视频等,促使家长摒弃传统的溺爱思想,立足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积极关注、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从家长这一与学生最为亲近、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做起,打造和谐、具有促进意义的成长环境,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分层过程,发挥职能作用。学校教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最为有效的支撑。但不同年龄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各有不同,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教师应当细分教学目标,借助各种层次化的教学过程,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作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尚属初期,往往难以理解做某件事情的目的,仅仅跟随教师、家长等成年人的要求。教师应当将直观的演示与清晰的要求结合,并耐心向其说明原因。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视频等形式,例如《一分钱》儿歌歌词朗朗上口,教师在带领学生歌唱后,向其解释拾金不昧的精神,能够促使学生能很快建立起认知框架。针对更高学段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其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之中,例如过马路应当注意什么、遇到残疾人应当怎样做等。同时,学校也应当设立明确的行为评定准则,不断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教学效果

3.借助实践,巩固学生认知。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校园内教育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教师应当走出校园,在社会资源中尽可能地扩大可行的教育渠道,带领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生活中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借此巩固学生认知,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时段,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福利院等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与弱势群体相处、如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等,进一步唤醒其践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借助消防员舍己为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大学生积极参与山区支教等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挥出精神引导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起社会文明的意识。

综上所述,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也和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形成良好循环。站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一环,结合小学生实际,实事求是,改善教学方法,使得行为习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巧妙结合,促使学生借助自己的教育,坚定成长信念,改善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定的根基。

【责任编辑:蔡亚萍】



seo seo